1.栽培材料?
(1)主要材料闊葉樹(米櫧、拷樹)木屑、棉籽殼、玉米芯、甘蔗渣等。
(2)輔助材料玉米粒、麩皮、蔗糖、石膏粉或碳酸鈣、過磷酸鈣、酵母粉(或酵母片)。
2.栽培季節
以冬、春季較為理想。第一批在11月到第二年2月,第二批12月到第二年3月,第三批在1~4月,根據當地的氣候安排。如果在有制冷設備的空調菇房也可以周年栽培,按市場需求安排。
3.栽培方法
與其它平菇類似,可采用袋栽或瓶栽。
(1)母種制作
從北京、新疆或福建的科研和生產單位引進,或自己進行孢子或組織分離獲得。PDA或PDA綜合培養基常規操作,接種后在25℃下培養7~10天。?
(2)培養料配方
①雜木屑78%、麩皮20%、紅糖1%、碳酸鈣1%,每50千克干料另加酵母片0.025克、過磷酸鈣0.25克;含水量65%,pH值自然。
②雜木屑68%、棉籽殼10%、麩皮20%、紅糖1%、碳酸鈣1%,每50千克干料另加酵母片0.025克,過磷酸鈣0.25克,含水量65%,pH值自然。
③棉籽殼78%、麩皮20%、糖1%、石膏粉1%,另加磷酸二氫鉀?0.5%?,含水量65%,pH值自然。
④棉籽殼77%、玉米粒20%、糖1%、石膏粉1%、石灰粉1%,含水量65%,pH值自然。玉米粒要用清水浸泡10~12小時,撈起加水煮到沒有白心而表皮不爛,滅菌前與其它材料拌勻。?任選一種配方,按要求稱量拌料裝瓶(袋)。經高壓蒸汽滅菌1.5~2小時或常壓蒸汽滅菌6~10小時,冷卻到30℃以下接種。每支母種可接原種5~7瓶,每罐頭瓶原種可接栽培種50~70瓶。接種后在25℃下培養30~45天。
(3)栽培瓶或袋的制作
配方與制作方法同栽培種,可直接用培養成熟的栽培種出菇,也可以再擴大培養一次。
①栽培袋可選用較小規格(15厘米×17厘米×0.04厘米)的聚丙烯塑料袋,每袋裝料200克左右。因阿魏菇只出一潮菇,這樣有利于充分利用栽培料,生物學效率可達75%以上。也可選用15厘米×28厘米×0.04厘米塑料袋,每袋裝干料1~1.5公斤,雖然生物學效率低,但菇渣可再用于栽培平菇。?
②先將栽培料中的主料建堆發酵,方法與白蘑菇相同,然后添加輔料裝袋(瓶)滅菌。
(4)出菇管理
當袋(瓶)內料面或側面出現菇蕾(原基)時,把達到生理成熟的栽培袋(罐)移到經消毒處理、清潔明亮、地面噴過水的菇房或塑料棚。菌袋一般臥放,碼5~7層,溫度高時少幾層,低時多幾層,最下面一層用磚頭、竹竿或樹枝墊高一些,可避免菇體長出時接觸泥土。?菇蕾稍微大些時,把袋(瓶)口棉塞拔掉,把袋口塑料下翻,露出原基和料面,袋側有菇蕾處可將袋壁剪開,使之暴露在新鮮空氣中。注意通風,二氧化碳不得大于0.1%。菇房濕度保持在80%~90%,隨時噴水于地面保濕,菇房溫度控制在15~20℃。開袋(瓶)后10~12天,菌蓋完全開展時就及時采收。采收過早,產量低,過遲則品質下降。一般只采收一次,生物學效率50%~65%。?